互聯網悄然改變我們的生活,比如:銀川機場不需要打印登機牌,并且可以直接刷臉登機。醫療行業在互聯網的不斷滲透下,也正悄然發生變化。
邁進2019年,互聯網醫療對傳統醫療服務市場不斷滲透,醫療服務供需關系中每個角色定位都在發生變革。
在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互聯網醫院專業委員會(以下簡稱“互聯網醫院專委會”)等分支機構年中工作總結會暨互聯網醫院發布論壇召開期間,HC3i采訪了銀川市衛生健康委主任馬曉飛與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信息中心主任、互聯網醫院專委會秘書長師慶科。從他們的分享中,我們感受到互聯網醫院的發展速度,以及互聯網給醫療行業帶來的變革,并借此觸碰未來醫療的“輪廓”。
2019總覽:互聯網醫院建設百家爭鳴
截止至2019年5月,全國已經有158家互聯網醫院,不同互聯網醫院涉及不同???、不同模式,互聯網醫療在全國遍地開花,呈現百家爭鳴之勢。
銀川作為政策高地與創新高地,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備受矚目。“銀川市一共有34家互聯網醫院。所有互聯網醫院都是以第三方平臺為基礎的。”馬曉飛告訴記者,銀川醫療資源匱乏,對衛生的財政投入也比較有限,按傳統的做法推進分級診療比較困難。
如何讓銀川的老百姓也能跟其他地區一樣,利用互聯網技術享受到優質醫療服務呢?“我們通過跟第三方平臺合作滿足我們的需求,實現改善醫療服務的目標。”馬曉飛介紹說,通過建機制,我們跟第三方平臺合作建立互聯網醫院,發揮醫生的主觀能動性將互聯網醫療模式引入日常診療中去。2019年,銀川互聯網醫療模式已經全面鋪開,“我們的目標就是打造去區域型的互聯網醫療生態體系。”馬曉飛說。
在互聯網醫院建設的全新探索中,全新的模式、全新的合作關系、全新的診療流程越來越多,該如何去引導和規范呢?
“互聯網醫院專委會的成立,正是要在事業和產業之間做融合。”師慶科介紹說,國家衛健委發布的一系列文件逐漸給互聯網醫院建設提供了規范、制定了方向,要引導醫療機構和產業發展,匯聚大家的智慧力量,集中互聯網醫院實踐醫院、建設企業及有關專家學者共同交流,制定和推動行業規范。
2018年12月29日,中國衛生信息與健康醫療大數據學會聯合相關機構成立互聯網醫院專業委員會、互聯網醫院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互聯網醫院發展工作委員會三個專業委員會,搭建委員會成員與政府主管部門、醫療機構、企業的互動交流平臺,推進跨領域的合作交流與協同創新,促進互聯網醫院聯動發展。
變革:醫療服務市場供需模式變了!
互聯網醫院各家有自己的特色,相對主流的模式有兩類:一類是將醫院傳統的診療服務搬到互聯網上,診療流程和執行主體不變,只是從實體診療搬到互聯網上;另一類則完全改變了“游戲規則”,在這類互聯網醫院模式中互聯網重新對醫療資源進行了分配。
銀川市通過第三方互聯網醫院平臺吸引了全國各地的醫療專家資源為銀川百姓提供服務,銀川百姓獲得的醫療服務不再受限于當地醫院的診療水平。在此過程中,醫生可以在不同醫院、不同平臺多點執業,醫療服務的提供方不再是醫院,而是變成了醫生。同時,互聯網醫療平臺跟醫院之間也不是單純的甲乙方關系,而是合作運營的關系。馬曉飛說,銀川互聯網+醫療生態中,醫生、醫院、平臺、政府等四者形成新的協作關系。
當然,無論是哪一種互聯網醫院模式,對于互聯網醫院建設者來說,互聯網醫院都是一個全新的概念。如何申請牌照,如何建設互聯網醫院,大家都不甚清晰。
今年上半年,互聯網醫院專委會等分支機構專門組織會員單位進行培訓,告訴大家怎么做互聯網醫院審批的培訓。師慶科說,“我們邀請衛健委的領導解讀審核程序、審核標準,指導大家如何去建設互聯網醫院,以及建設互聯網醫院需要遵循的依據。幫助會員單位解決建設中的實際問題,受到會員的歡迎。”
標準化:形成規范為全國互聯網醫院發展做準備
互聯網技術落地容易,互聯網診療流程的規范、約束很難。然而,流程規范和制度約束對于互聯網醫療的效果會產生很大影響。
經過了最初的試錯階段,互聯網醫療該怎么用,各地都在嘗試建立相關標準。馬曉飛介紹說,我們在做的每個互聯網醫療項目都有標準規范,下級醫院技師操作的規范、流程、標準,上級醫院的診斷標準等都是完整體系。
在科技改變醫療的大潮中,將銀川互聯網醫療試點的建設經驗提煉出來,形成一套標準流程為其他地區機構實現提供依據,這是我們希望為國家做出的貢獻,馬曉飛說,因此銀川市每個項目都是一邊建設,一邊探索標準化流程。
師慶科介紹說,互聯網醫院建設需要進行頂層設計和職能規劃,由醫院內具體主管部門并對服務內容、服務模式、服務流程進行管理,并對各個部門管理義務和責任提出要求,建立配套的管理制度等。
在互聯網醫院建設規范化發展的重要歷史時期,互聯網醫院專業委員會等分支機構將協助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制訂互聯網醫院發展戰略、規劃、建設標準以及管理規范,并提供相關咨詢服務,建立完整的互聯網醫院標準化體系和可管理、可維護的標準庫,輔助全國互聯網醫院規范化發展。
延伸:互聯網與醫療服務融合有“新玩法”
互聯網對于醫療資源的整合能力不僅體現在互聯網診療、遠程醫療方面,對于當下全國各地積極開展建設的處方流轉中心,采用互聯網模式同樣可以取得突出成效。
銀川市衛健委牽頭從2018年開始設計區域性處方審核流轉中心,由銀川市衛健委自主開發,是一個完全開放的平臺?;谠撈脚_,銀川市互聯網醫院的處方、銀川市所有市屬各級醫療機構的處方、診所的處方全部納進來,由平臺進行處方審核,解決社區沒有藥師的問題。平臺向下對接全市簽約的藥店和配送渠道,患者可按照價格最低、距離最近、自助取藥或者第三方配送等多種選擇模式、自主選擇藥店和購買方式。
互聯網在健康管理領域同樣大有可為。銀川市把慢病管理、家庭醫生、醫療養老結合起來做,在金字塔式的健康管理結構中,最基層有家庭醫生,往上分別是基本醫療、特需醫療服務等,特需服務由政府跟市場合作進行。
“事實上,老百姓對家庭醫生、對健康的需求遠大于我們制定出來的內容,不只是一年量四次血壓。比如說家里的老人要去醫院,但子女不可能老請假,平臺提供的健康管理服務、陪診服務等大大方便了老人日常就醫。”馬曉飛說,互聯網與醫療健康服務不斷結合的過程中,我們對于百姓就醫的具體需求也在不斷加深理解,我們對于互聯網模式的適應性理解愈加深刻,我們運用互聯網模式服務百姓就醫的信心也進一步得到加強。
展望:用互聯網思維洞察未來醫療
隨著社會不斷進步,人民群眾對健康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在醫療資源總量相對穩定的前提下,如何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健康需求呢?
“我們要發揮互聯網思維優勢,全面激活健康服務資源,從而盡可能充分地滿足人民群眾健康服務需求。”馬曉飛介紹說,健康服務是一個長期的、多節點的服務鏈條。在區域的大健康體系中,讓每一個健康服務的角色發揮作用,將衛生免疫等原本沒有跟看病沒有直接聯系的環節盤活,從全局出發考慮區域健康需求的,很多問題就可以解決的更徹底。
“就醫療本身的嚴肅性而言,互聯網技術的醫療應用需要時刻保持理性。”師慶科強調,比如醫療數據接入互聯網可能帶來的安全風險,新型診療技術給患者帶來的安全風險以及有用性評估等,涉及到醫務、護理、醫改、倫理、科技等各領域,需要集合各個領域專家對于互聯網醫療應用和互聯網醫院建設進行監管。
來自:HC3i中國數字醫療網